中益老龄事业发展中心

ZHONGYI AGEING DEVELOPMENT CENTER

人口老龄化标志的老龄社会和长寿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伟大进步的重要标志,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带来严峻挑战,更带来重大机遇。如何应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部署,对于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全面推进事关14亿人全生命幸福生活的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助力实现2029年改革任务和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目标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通读全文既可以深刻理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背景,也可以读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信心,既可以把握未来工作的具体路径,也可以使我们对未来发展前景充满期待。下面,本文结合制定“十五五”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发展规划的重要关节点,从中国特色老龄科学理论体系的维度,讨论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初步认识。

一、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背景。

和西方发达国家传统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始终面临老龄社会和长寿时代的客观背景。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才迈入老龄社会和长寿时代的,而中国是在现代化尚未完成的条件下便面临老龄社会和长寿时代的巨大压力。更重要的是,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对西方传统现代化的复制,而是对人类已有现代化模式的升维作战,既要完成西方传统现代化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等方面的历史任务,又要避免西方传统现代化带来环境破坏、人的异化、人文缺失、发展价值和意义丧失的深刻病机。老龄科学理论认为,人口老龄化是现代化的结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表征,但人口过度老龄化则是西方传统现代化隐含的深刻病机所致。简言之,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必然造成整个社会以利益至上、物的发展、利润的赚取和资本向少数人集中为发展指归,人的发展、人的价值和意义就成为物的发展压制下的从属性诉求。从人的生育来说,要不要生育以及生育多少孩子,完全取决于利益至上、物的发展和利润赚取的需要。换言之,西方传统现代化本质上是绝育式现代化,西方经济也是绝育经济,只要有利润,生不生孩子,这不是西方传统现代化关心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发达国家即使采取各种补贴、假期等一系列完善的家庭公共政策,也难以扭转“低生育率陷阱”和“人口过度老龄化陷阱”的客观趋势,根本就在于其发展方式指向的是利益和利润,而不是指向包括生育在内的人的发展的需要。许多人对人口老龄化抱有悲观看法,理由就是西方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鼓励生育政策效果甚微。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这是对西方传统现代化的超越。换言之,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而不是以物的发展为中心,努力做到物的发展服务于人的发展的需要,这样,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就会向有利于生育的方向转变,再辅之以完善的家庭公共政策,未来的人口老龄化就无需谈虎色变、悲观以待了。这说明,在人口老龄化问题上,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的不仅仅是采取鼓励生育的各种治标性政策措施,而是要从根上把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调整到有利于生育上来、有利于人的发展上来,这样就不会走上加剧“人口过度老龄化陷阱”的西方传统现代化的老路,而且,这是治本的必然选择。一句话,如何应对老龄社会和长寿时代,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背景,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十五五”规划必须全面考量的重大背景。

二、充分理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复杂性。

人口老龄化标志的老龄社会带来的深刻变迁是结构性的、全局性的和战略性的,长寿时代带来的长远影响是全人群的、全生命的和生活全层面的,绝非养老问题所能涵盖。换言之,即便把14亿人老年期的生活安排好,依然还有诸多结构性问题尚未解决。例如,我们已经熟悉的发展方式的前提是年轻人多而老年人少,未来年轻人减少而老年人增多是常态,如何在这种情况下组织经济,如何使主要面向年轻人口需求的产业结构转型到适应日益长寿的新的人口结构性需求上来,这是西方传统现代化没有遇到的问题,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经济战略问题。换言之,我们现有的发展理念、发展制度和发展方式都是年轻社会和短寿时代的产物,如何从根本上调整到适应老龄社会和长寿时代的客观需要上来,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并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形成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新的发展体系。2022年是中国人口负增长的元年,2023年中国也迈入了中度老龄社会,历史上生育最多的60后70后2042年开始步入80岁高龄阶段,也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或高龄化压力最大的时期起点,从现在到2042年只有不到18年时间,在养老、医疗、长期照护以及服务体系基础还比较薄弱的情况下,改革任务艰巨,倒逼时间紧迫。更重要的是,少子化(少儿越来越少)和多老化(老人越来越多)构成的人口老龄化压力还会伴随中青年人口教育、婚姻、就业、住房等问题而加剧,问题日益严峻而复杂,必须统揽全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避免西方传统现代化内生的老问题,还能解决老龄社会和长寿时代隐含的新矛盾。

三、全面实施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14亿人全生命生活的切身利益,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需要从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区域、法治以及国际战略层面统筹作出安排。要实施人口长期均衡战略,以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为引领,确保适度生育,防止人口过度老龄化;要实施对接老龄社会和长寿时代新需求,建构新的产业供给体系;要以性别平等和年龄平等为价值指向,健全完善平稳适应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要求的教育、劳动就业、养老、健康医疗、长期照护等新型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和服务体系,确保覆盖全体人民全生命生活的需求;要实施适应老龄社会要求的新文化和长寿新文化,培育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全生命高层次精神文化需要;要进一步落实生态文明战略,确保全体人民全生命健康长寿生活的环境要求;要落实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综合治理城乡人口老龄化不平衡带来的问题,充分利用乡村诸如环境优良、生活成本不高等发展机遇,确保城乡居民共同享有中国式现代化带来的福利;要高度重视全球老龄化蔓延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在联合国框架下,加强老龄领域特别是老龄经济和老龄产业领域的合作和交流。总之,要把实施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纳入中国式现代化整体战略作出具体安排,“十五五”期间,要研究出台《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行动计划》,对政府、市场、社会、家庭和个人参与这一行动计划作出具体部署,确保全民共同行动,共同应对。

四、在大力发展银发经济的同时做好发展老龄经济的各项准备。

老龄经济是整个老龄社会的经济,银发经济和长寿经济都不能涵盖。着眼当前,从需求来说,银发经济主要是针对年轻人的备老需求和老年人的需求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总和,而从长寿经济来说,就是要为全体14亿人的全生命需求提供产品和服务。但着眼未来,从供给来说,老龄经济就不光是提供上述产品和服务,而是要针对老龄社会和长寿时代所需要的整个产业体系作出安排,除上述人的需求外,更要着眼供给端各供给主体之间的相互产业需求。例如,第一二三次产业都要面向老龄社会和长寿时代的要求作出战略性调整,而且各细分产业之间的上下游要对接,不仅终端产品和服务要满足人的需要,而且中间产品和服务(例如精密仪器、设备制造、智能制造等)还要满足相关终端产品制造商的需要,这就意味着整个产业链的重新调整。另外,更为重要的是,老龄社会和长寿时代意味着金融社会和金融时代,人们需要在年轻期通过金融机制来积累漫长老年期的资源,发展包括养老金融、健康金融和照护金融等在内的整个以长钱为核心的老龄金融更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中之重。为此,就需要按照三中全会关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精神,研究制定实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金融战略,确保全体人民年轻时积极积累和年老时有钱消费,从而为整个实体经济提供长线支持。一句话,立足当前,在大力发展银发经济的基础上要对未来整个老龄社会的宏观经济、中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作出理念、政策和体制机制的充分准备。“十五五”期间,要研究出台发展老龄经济的政策性文件,对未来中长期老龄产业发展作出布局和顶层设计,为企业积极深度长久参与发展老龄经济吃上定心丸。

五、走事业涵养产业和产业反哺事业之路。

三中全会指出,“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这一精神对整个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发展同样具有指导意义。一方面,中国人口众多,由纳税人包揽人们全生命的健康长寿生活是行不通的,但另一方面,完全交给市场也不符合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必须不断做强包括养老事业在内的整个老龄事业,涵养人们全生命的有效需求。同时,在包括养老产业在内的整个老龄产业发展成熟之后,通过税收来反哺老龄事业。这是未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由之路。当前,包括养老产业在内的整个老龄产业发展举步维艰,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老龄事业基础薄弱,人们的有效需求严重不足,特别是乡村养老、医疗和长期照护事业严重滞后,从根本上导致老龄产业缺乏动力。对此,三中全会已经作出全面部署。其中,重要的制度安排就是要全面建立中国特色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及其相应服务体系。值得强调的是,关于长期照护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制度的建立,要有重大创新。从老龄科学理论来说,缴费水平取决于用费规模,如果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按照中医为主西医为辅的指导思想来构建(主要应对失能问题的长期照护服务西医不仅没有疗护的技术优势,而且成本居高不下),那么,不仅服务费用会大幅缩减,而且失能者的生命体验也会更好。如此,整个长期照护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缴费水平就会大幅降低,全面推开的压力就会大大减小。这是未来应对高龄化的中国方案,它的贡献是全人类的。

六、突出政策创新引导更多企业进军老龄产业。

当前,许多企业运行艰难,传统行业例如建筑、房地产、制造业等企业面临战略转型。未来,进军老龄产业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对此,三中全会的改革举措多达300余项,其中许多是利好老龄产业的创新之举。从宏观来说,无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还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以及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完善,都给包括老龄文化、老龄健康、老龄制造和老龄金融等细分行业发展以及混业发展(例如“保险+养老服务”“信托+养老服务”“金融+康养旅居”等)老龄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会。三中全会特别指出,要“研究同新业态相适应的税收制度”。这是一项重大税收政策创新,期待很快有具体的细化政策出台,也期望在“十五五”期间建立起适应老龄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基本框架。又例如,提出要“健全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发展机制”,这对于创新发展婴幼儿照护、养老服务、健康管理等业态、对于在全国社区建设以品牌化连锁化为引擎、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关联发展面向中青年人生活需求的一条龙式综合性服务场景、对于在城市发展老少共融、集产品体验销售和服务项目(如办事窗口、健康管理、金融服务、康养旅游的给)以及各种活动(老年教育、广场舞、文娱展演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体都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期望“十五五”期间能够出台新的政府购买生活性服务目录。再例如,提出“加强终身教育保障”,这是大力发展退前教育和老年教育的政策保障,值得认真领会,并在实践中需要创造性地落实,期望“十五五”期间能够实施国家老年教育工程。

七、加强国家战略的组织实施。

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构建国家战略制定和实施机制,加强国家重大战略深度融合,增强国家战略宏观引导、统筹协调功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和其他教育、科技、人才等战略紧密相关,迫切需要完善相关统筹协调机制。要建立实施国家战略所必需的匹配高效和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做强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做实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办事机构,并负责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统筹协调和监督检查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老龄工作方针,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行政、部门密切配合、群团组织积极参与、上下左右协同联动的老龄工作机制,形成老龄工作大格局。要全面加强基层组织和基层老年人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尽快实现城乡社区基层老年人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全覆盖,确保城乡社区老龄工作有人抓、老年人事情有人管、老年人困难有人帮。要健全社会参与机制,充分发挥现有各类非涉老社会组织的作用,引导其转场参与落实应对老龄社会国家战略的各项行动,拓展其业务范围,支持其开展各项老龄社会工作和老龄工作业务。要建立、培育和强化一大批从事老龄事业的专门社会组织,面向全社会全人群开展老龄事务和业务,并面向政府、市场和社会承接其老龄事务和业务。要把建立健全老龄政策体系作为重中之重,把国家战略转化为可执行的政策,打好政策组合拳。实施积极应对老龄社会的国家战略,必须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框架下走法治化道路,做到依法应对,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和表彰体系。

八、充分发挥老龄科学理论对发展老龄事业产业的指导作用。

中国老龄事业已经有了40多年的历史,这些年来,老龄事业要么是借用西方老年学理论,要么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边干边学,尚未构建起中国特色的老龄科学学科体系,导致工作中经验主义盛行,错误概念和错误认识比比皆是。客观地说,这种状况和中国作为老龄社会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要加强老龄科学研究”,又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要求。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目前,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牵引的老龄科学学科建设不仅是大势所趋,也是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领域。长远来说,加强老龄科学学科体系建设意义重大。实事求是地说,在学科建设上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处于弱势,老龄科学学科群现在还是一个处女地,这是老龄科学研究者的重大机遇,从事老龄科学研究的人士需要放眼长远,不断创新,以建立中国式老龄科学理论和话语体系为核心,推动老龄科学成为主流学科,争取为中国气派的老龄科学学科体系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作出应有的贡献,并为中国在老龄科学体系的国际话语权上作出创造性努力,为人类趋同迈向老龄社会提供应对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十五五”期间,要把老龄科学作为交叉学科纳入国家学科体系,建立老龄科学国家和地方智库,整合资源,配强研究队伍,实施老龄科学研究中长期发展规划,启动国家老龄科学研究计划,加强老龄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加快老龄科学科研成果转化力度。

(作者系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第一届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研究员 党俊武)

本文来源:中国网

下面,本文结合制定“十五五”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发展规划的重要关节点,从中国特色老龄科学理论体系的维度,讨论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初步认识。

最新政策解读:老龄科学视野中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政策指导    权威解读    最新政策解读:老龄科学视野中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

- 相关报道 -

- 联系我们 -